2.还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进程行将结束的时候,评论界就对这10年的文学状况进行了积极的总结与概括,例如“人道主义潮流”与“重铸民族灵魂的母题”是两个获得最多认可与首肯的说法,但是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状况就不能做出如此相对简单的描述,具体到小说领域,呈现了多元杂陈的局面,因此,在本章小说的学习中,在注重文本审美的同时,也应当注意这两个十年当中小说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分别体现哪些方面,初步了解文学“发生史”的线索。
3.正如有论者指出的,“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等这样一些用于概括一个时期文学面貌的概念,它们的产生应该说自有相当的道理。然而,这种用一个概念来概括一个时期文学面貌的做法,也一开始便意味着偏颇和谬误:它在凸显了某种特征的同时,也忽视了别的种种意味、意蕴、意义;它在彰显了某一类作品的同时,也埋没了其他的种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因此,这种用一个概念来概括、覆盖、包揽一个时期的创作的做法一旦僵化成一种“模式”,便构成对文学史的遮蔽和误解,甚至它所遮蔽的东西要远远多于它凸显的东西,它所误解的东西要远远多于它所正确地把握了的东西。[7]在这本教材中,我们依然延用了诸如“伤痕”“反思”等的一些“理论框架”,需要注意的是,此种延用是为了教学方便的“权宜之计”,并非是要把某些作品匡正在某种主潮之中,因此,这是在本章学习中要特别警醒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