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把小篆的长方形变为扁方形,把小篆匀称弯曲的线条变为方折平直的笔画,彻底消灭汉字中的象形面貌,基本确定了此后汉字的方块形状、笔画特点和字体结构,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中国在西周宣王时已出现了字书《史籀篇》。秦始皇统一文字时,李斯作《仓颉篇》七章,赵高作《爰历篇》六章,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章。它们的作用都是规范文字,提供标准文字的范本,同时供学童识字使用。
西汉政府关心文化事业,对文字的识读与规范十分重视,《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这样的法律要求与社会的客观需要,使汉人形成重视文字的风气。于是“闾里书师合《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仓颉篇》”。此书收字3300,当包括了小篆的主要常用字。此后字书不断出现。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它的特点是去掉了重复收录的文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对《凡将篇》加以扩充,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仓颉》中正字也。《凡将》则颇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仓颉》,又易《仓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47]东汉和帝时,郎中贾鲂又续扬雄《训纂篇》,而作《滂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