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牵制日本,清政府也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1896年,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鸿章赴俄祝贺沙皇加冕典礼,与沙俄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允许俄国在东北境内修筑铁路。
沙俄势力沿火车一路向东,而日本控制了朝鲜半岛,同样蠢蠢欲动。一方意图南下,一方意图北上,夹在其中的东北成了日、俄两大强国扩张国策的碰撞点。1904年日俄战争开始在我国的领土爆发。翌年,日本虽然获得了战术性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却得不偿失——国内经济濒临崩溃。看似打得不可开交的日俄两国,实际上却形成了战局之下的默契——联手瓜分东北。
铁路的到来意味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它不以农耕或者游牧为界,它瞄准的是地上地下的资源和因铁路而繁荣的商业。一条丁字形铁路,奠定了东北的框架。因为铁路经过,当年还是小村庄的哈尔滨,一跃成为东方小巴黎;长春也取代了吉林市,成为吉林省的中心。
顺“远东大铁路”而东下的,除了沙俄的军队和工厂,还有源自西方的生活方式。东北是中国欧风东渐最早的区域之一,大列巴面包、红肠、啤酒纷纷流入中国。在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后,很多受迫害的俄国贵族逃到了东北,他们带来了钢琴、舞蹈、美声等现代艺术。今天额尔古纳的俄罗斯族,其实就是山东淘金汉子和俄罗斯逃难的上流阶层妇女结合形成的民族。从这些俄罗斯族后人的艺术造诣、生活品位中,都明显可以看出长期浸染的贵族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