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
想要保证中原内地的安全,朝廷必须在边关集结重兵,防御蒙古。从东边的鸭绿江,到西边的嘉峪关,数千里的边防线上,明朝政府设置了九个边防重镇,即宁夏、固原、榆林、宣府、大同、蓟镇、辽东、甘肃、太原,简称“九边”。为了保证边境安宁,朝廷耗费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别忘了,北京离长城的直线距离也不远,捍卫边境,也是在保证统治者自己的安全。
自天顺、成化以来,明朝吏治逐渐败坏,国防力量也不断下滑。蒙古人渐渐进入河套,成为明军的心腹大患。河套这个地方三面临河,土壤肥沃,水草丰美,是发展畜牧业、种植业的好地方。占据这里,可以提高经济实力,保证后勤供给,还可以作为骚扰内地的前沿阵地。河套南方是陕西,东部是宣府、大同,西部则是宁夏、甘肃,可谓四通八达。三个方向,蒙古人愿意骚扰哪个就骚扰哪个,明军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敌人进犯。
朱厚熜上任后,边防形势依然很严峻。身为明朝军队的三军总司令,他常常吃不好饭,也睡不好觉。这么漫长的边防线,鞑靼人屡屡进犯,他们只要集中军队,攻其一点,就可以深入内地,造成经济、人口损失,大明军队真的有能力捍卫国门吗?为了提高九边的防御能力,朱厚熜新官上任三把火,首先要把城墙给修一修。城墙是守军保卫国家的屏障,是蒙古人前进路上的阻碍,边墙都破破烂烂的,敌人打进来不是很轻松?成化初年,宁夏巡抚徐廷璋修筑边墙二百余里,延绥的余子俊也把边境修得固若金汤。蒙古人知道这里的明军守备森严,二十多年没来进犯。正德年间,右都御史杨一清建议朝廷修缮边墙、堑壕,增加卫所,连具体方案都策划好了:“延绥安边营石涝池至横城三百里,宜设墩台九百座,暖谯九百间,守军四千五百人;石涝池至定边营百六十三里,平衍宜墙者百三十一里,险崖峻阜可铲削者三十二里,宜为墩台,连接宁夏东路;花马池无险,敌至仰客兵,宜置卫;兴武营守御所兵不足,宜招募;自环庆以西至宁州,宜增兵备一人;横城以北,黄河南岸有墩三十六,宜修复。”哪里要修补,哪里要派兵,说得一清二楚,明武宗十分认可杨一清的建议,掏了几十万两白银给他修墙。可刘瑾刘公公不愿意,杨一清不是他的人呀,就整他,关到了锦衣卫监狱,多亏了大学士李东阳、王鏊努力营救,才保住了一条命,最后不得已退休回家,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