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表明秦王朝一统天下是历史的必然,始皇帝一定要找到某种合理的依据,这样,战国中后期齐国的思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就成了他的首选。这个学说认为,王朝的兴衰更替是有固定规律的,要按照五行(也称五德)相克的顺序(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运转。每个王朝都与五行之一相应,后来的王朝在五行上要战胜前面的王朝,王朝的更迭就如此循环往复地进行下去。秦朝之前的王朝是周朝。邹衍说,周朝应五行中的火德,那么周朝之后的朝代应该是克火的水德。邹衍创立这个学说很有可能是为齐国取代周朝服务的,因为齐国有属于水德的说法。不料,这个发明竟被始皇帝用于实际政治。他声明,秦朝代周而立,是克火的结果,因而有水德的瑞应。按照水德的特性,秦朝祭祀所用的颜色应该是黑色,因为水德的成数是6,所以帽子要高6寸,马车宽6尺,天子马车要用6匹马,一步的距离也要6尺。黄河古代称作河水,到了秦朝也应改名叫作德水。由于水性主杀,所以秦的法制也应严苛少恩,秦朝用暴政,大概与此相关。
统一后,始皇帝着力加强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建设。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其中丞相主管行政,是百官之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地位仅次于丞相,但对以丞相为首的百官都有监察之权,因而有制衡相权的作用;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军事事务。统一六国前,丞相一职已经存在,御史大夫一职可能是秦始皇设立的,太尉虽然不见于秦朝的记载,但可能也已经设立。九卿则是三公之下各种具体政务部门的主管官员,比如李斯曾经做过的廷尉,就是九卿之一,负责全国的司法刑狱事务。它既是这个司法部门的名称,也是这个部门主管官员的名称。据研究,在整个秦汉时代,九卿的数量并不一定,往往要多于9个。而且,由于朝代更替和皇帝的更换,九卿的名称也不完全固定。比如廷尉,在西汉景帝、哀帝和东汉光武帝时期,就曾改名叫大理。王莽建立新室后,还改名叫作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