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非常工整,环环相扣,几分钟一个强情节,前半小时的展开感觉过于“设定”了,但很快进入更严肃的对话,可惜的是法庭戏不够精彩(两位律师父女设定有点突兀 没用好),震撼更多来自历史本身而不是电影,对黎巴嫩和巴勒斯坦难民的整体背景所知甚少,但电影还是比较容易进入(而且回来就详细学习了一下),也足以激起观众的共情,但是说回来,每一次煽动,无论是. 两位男主的塑造都好,尤其是那个被打残的阿曼人出场之后,突然更能理解巴勒斯坦男主的“宽容”,大概也有赎罪的心理,演得好啊. 法庭戏一层层剥开洋葱,铭记历史放下仇恨正视痛苦,因为仇恨和痛苦不是一个人的. 在再次去车库找打这结束就完美了,最后宣判画蛇添足. 黎巴嫩不愧是中东最进步的国家啊. 罕见的影像,镜头基本上只专注于框住单独个体的运动轨迹,褒曼作为主角不仅占据画面的绝对中心,其他的不同空间里的角色与自然场景的空镜头甚至成了各种状语定语和形容词修饰的累积,从如此种种细腻的运动中看,二人确是天作之合 意识形态冲突其实被罗西里尼归为战争偶然激发的(而非遗留)问题. 该片的短镜头段落仍带着新闻影片的质感,使得导演的基本立场(即使在以单体作为绝对主角的条件下)是偏向民粹宗教或是美利坚,几乎全取决于观众的个人经验(我才不会说看那些血淋淋的巨型海鱼看到饿了呢). 然而这种情况终结在另一罕见之处,影片选择在对神袛的无助呼嚎中结束,这样选择打破了罗西里尼一贯相信天主教面对现代社会自我调和能力——至少是努力调解过后的力不从心(一如该片中的神父). 此景此情,与其说这是皈依,不如说是在胁迫下的精神自杀.